内容显示

【军民融合】军民融合重要资讯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30日    资料来源:陕西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    浏览量:

今年上半年四川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达1250亿

信息来源:国防科工局

高科技绝缘材料、集成电路、核技术……近来,四川省军民融合产业不断涌现各种“高精尖”热词。随着“军转民”、“民参军”深度融合,军民融合正有力助推四川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四川省国防科工办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四川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50亿元,同比增长8%。

军民融合瞄准“高质量”

位于德阳市罗江区的四川迪弗电工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军民融合企业,同时也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家企业生产的高科技电工绝缘材料,正被国家电网、中国中车、艾默生、西门子等一批知名企业运用在特高压直流输变电、高压变频等领域。

目前,罗江区正积极发展以新材料、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创建军民融合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高新区。仅在罗江区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像迪弗电工这样有着一手“高质量绝活”的军民融合企业就有37家。

四川其他地区的军民融合项目也纷纷瞄准“高质量”发展。今年6月,在成都双流军民融合产业园里的成都芯谷,芯谷孵化器、九芯微、成都华微等一批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今后这里将成为四川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承载区。

“成都芯谷肩负着成都市、中国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在国家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的战略背景下,我们有信心、有责任、也有能力把成都芯谷建设好发展好。”中电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黄立平说。

作为我国西部的军工大省,同时也是中央确定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将军民融合作为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任务。据德阳市副市长李成金介绍,德阳市在深入贯彻实施军民融合战略、推动核工业装备制造及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德阳市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路径,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核工装备和核技术应用产业转型引导工程实施,并将此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陕西省印发2019年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信息来源:国防科工局

为充分发挥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的引导支持作用,推进陕西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根据《陕西省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近日,陕西省国防科工办、省财政厅联合印发《2019年陕西省省级军转民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据了解,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是民用航空产业、民用航天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和特种化工产业。支持范围包括军转民高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军民融合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局省、央地战略合作协议中的重点项目和“央企进陕”项目、省内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实施的重点项目、民口单位承担的军品配套科研项目和军贸出口生产任务项目。专项资金的安排采取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入等方式。

青岛签约数十名院士助推军民融合

信息来源:中国国防报

8月18日,“第二届院士青岛行活动”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签约仪式,此次签约的有49名院士。据青岛院士港负责人介绍,他们已与71名院士签约,而每引进一名院士,就带来一个团队,至少落实一个军民融合项目。

“军民融合项目,必须具有‘高、精、尖、缺’的特点才行。”基于这一认识,青岛市李沧区于2016年6月建立占地19.6万平方米,集科研、生活、交流等多项服务保障功能为一体的院士港,专门招纳科研成就突出的知名院士前来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以打造国际一流、项目具有首创性的院士创新创业基地。

在打造院士港过程中,他们始终把军民融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经上马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均具有广阔的军民融合发展应用前景。

为更好地助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助推军民融合企业升级,他们以院士港为基地,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军民融合产业的有机结合。2017年8月29日,海军潜艇学院与李沧区签订共建海洋技术军民融合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海洋技术军民融合联合实验室”同步挂牌成立。2018年5月,他们依托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团队,兼顾军民两用高精尖技术双向转化,建立了青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围绕船舶制造、电磁电力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将科研创新与本土支柱产业深度对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目前,院士港已经发展成为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科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军民融合平台。

虽然青岛院士港建立才两年时间,但是记者在此次院士签约仪式现场看到,已有“新风系统”“贝壳水性涂料”等一批军民融合产品亮相。在活动现场,负责展出军民融合产品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刘德雨指着部分产品告诉记者,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带领他的团队入驻院士港研发并推向市场的。此次展出产品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打开思路、拓展领域,把更多的新技术新成果引入军民融合平台,把更多的“军转民、民参军”产品推向市场和练兵场,助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钱学森论坛提出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内蒙古方案”

信息来源:新华网

8月24日,在包头市举办的第十六期钱学森论坛上,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薛惠锋提出太空领域军民融合“内蒙古方案”。他说:“这是航天回馈草原的着力点,也是草原迈向新时代的动力源。”

“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伟大的草原是中国航天的起飞地,也是‘两弹一星’的总源头。”薛惠锋说,历史上,内蒙古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牺牲,立下了不朽的功勋。60多年来,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见证了中国航天从导弹武器时代到宇航时代再到载人航天时代的重大里程碑。

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曾说过,额济纳旗人民对祖国和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我们应该回馈内蒙古”。如何“回馈”?薛惠锋的构想是:打造太空领域军民融合的实验场和先行区,让太空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让内蒙古得到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方案”由此而生。

薛惠锋表示,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将进一步落实与内蒙古的合作,打造军民融合标志性工程,打造太空体验和文娱产业,打造千亿园区。

研究院将以太空技术转移转化为抓手,运用惠及到航天领域近4万项专利技术,延伸到国防领域17万项专利技术,构建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体系,为内蒙古提出的打造更多百亿企业与千亿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